定了!國務院《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明確3個目標、 6大行動、8項支撐
8月26日,國務院官方網站正式發布《關于深入實施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動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,明確了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路徑與目標,為各領域企業提供了清晰的發展方向。本文從核心目標、重點行動、支撐能力三方面,拆解文件關鍵信息,助力企業找準機遇。
3個節點目標
分階段邁向智能經濟新階段
《意見》設定了三個關鍵時間節點目標,為企業規劃發展節奏提供參考:
2027年: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實現廣泛深度融合,新一代智能終端、智能體應用普及率超70%,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顯著增長;
2030年: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,上述應用普及率超90%,智能經濟成為經濟重要增長極;
2035年: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,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支撐。
這意味著未來十年,人工智能將從 “試點應用” 轉向 “規模化落地”,各行業智能化轉型進入 “窗口期”,企業需提前布局以搶占先機。
6大重點行動
找準行業智能化發力點
《意見》圍繞6大領域部署重點行動,每個領域均明確了具體落地方向,企業可結合自身業務對接需求:
(一)“人工智能 +” 科學技術
聚焦加速科學發現與技術突破,推動科學大模型建設、科研平臺智能化升級,支持人工智能與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6G 等領域協同創新。相關企業可參與高質量科學數據集建設、智能化研發工具開發,或為跨學科科研提供技術支撐。
(二)“人工智能 +” 產業發展
覆蓋工業、農業、服務業全產業鏈:工業領域推動設計、生產、服務全環節智能化,需工業軟件、智能裝備、供應鏈協同系統;農業領域加速育種創新與智能農機應用,需農業生產管理軟件、智能裝備控制技術;服務業推動向智能驅動轉型,需智能終端、無人服務配套技術。
(三)“人工智能 +” 消費提質
一方面拓展智能服務消費場景(如智能助理、品質生活服務),另一方面培育智能產品生態(如智能網聯汽車、智能家居、元宇宙融合產品)。企業可參與智能消費基礎設施建設,或研發適配新消費形態的產品與技術。
(四)“人工智能 +” 民生福祉
涵蓋工作、教育、醫療、文化等場景:推動人機協同工作模式,需智能辦公與技能培訓工具;創新教育教學模式,需智能學伴、情景交互學習系統;提升醫療服務能力,需輔助診療、健康管理軟件與設備;同時支持文化創作、養老托育等領域智能化應用。
(五)“人工智能 +” 治理能力
聚焦城市、安全、生態三大治理方向:城市領域需市政設施智能化改造、政務智能服務系統;安全領域需公共安全監測預警、網絡空間治理技術;生態領域需多要素環境監測、碳市場智能支撐工具,為企業參與社會治理智能化提供路徑。
(六)“人工智能 +” 全球合作
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普惠共享與全球治理體系共建,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算力、數據、人才合作,參與全球治理規則與標準制定,為有國際業務布局的企業提供全球化發展機遇。
8項基礎支撐
夯實智能化發展保障
《意見》從8個維度強化基礎能力,為企業開展人工智能相關業務筑牢根基:
提升模型基礎能力:支持模型理論創新與應用形態探索,建立模型能力評估體系,助力企業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;
加強數據供給創新:完善數據產權制度,鼓勵數據成本補償與收益分成,培育數據處理產業,解決企業 “數據難用” 問題;
強化智能算力統籌:優化全國智算資源布局,推動算力互聯互通,降低企業算力使用成本;
優化應用發展環境:建設中試基地與共性平臺,培育 “模型即服務”“智能體即服務” 模式,為企業技術落地提供支撐;
促進開源生態繁榮:支持開源社區建設,將開源貢獻納入人才評價,降低企業技術研發門檻;
加強人才隊伍建設:推進全學段 AI 教育,完善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,緩解企業 “人才短缺” 痛點;
強化政策法規保障:加大財政金融支持,完善法律法規,為企業投資與創新提供穩定環境;
提升安全能力水平:建立 AI 技術監測、預警、應急體系,防范模型風險,保障企業合規發展。
《意見》的落地,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進入 “全面賦能” 新階段。企業可對照3個目標、 6大重點行動找準業務切入點,依托8項基礎支撐降低創新成本,在智能化轉型中實現業務升級與價值增長。
以下為文件原文: